红耳鹎(学名:Pycnonotus jocosus),是鹎科、鹎属的鸟类。红耳鹎为小型鸟类,体长17-21厘米。额至头顶黑色,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,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,其下又有一白斑,外周围以黑色, 红耳鹎(学名:Pycnonotus jocosus),是鹎科、鹎属的鸟类。红耳鹎为小型鸟类,体长17-21厘米。额至头顶黑色,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,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,其下又有一白斑,外周围以黑色,在头部甚为醒目。上体褐色。尾黑褐色,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。白色尾下覆羽红色。颧纹黑色,胸侧有黑褐色横带。 1、红耳鹎的品种介绍 红耳鹎( Red-whiskeredBulbul)的分布比较广,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、云南南部、贵州南部、广西西南部、广东,以及印度、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、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。泰国南部的也拉府(Yala Province)每年三月份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红耳鹎歌鸣比赛,奖励获胜的红耳鹎饲养主人。 中文学名: 红耳鹎 中文别名: 高鸡冠、高冠鸟、高髻冠、黑头公、高髻郎等 英文名: Red-whiskeredBulbul 二名法: Pycnonotusjocosus 界: 动物界 门: 脊索动物门(Phylum Chordata) 亚门: 脊椎动物亚门(Vertebrata) 纲: 鸟纲(Aves) 亚纲: 今鸟亚纲(Neornithes) 目: 雀形目(Passeriformes) 科: 鹎科Pycnonotidae 属: 鹎属 种: 红耳鹎 分布: 东南部、云南南部、贵州南部、广西西南部、广东,以及印度、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、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。 2、红耳鹎的外形特点 成鸟全长20~22厘米,翼展约28厘米,体重23~42克。头顶及枕部黑色,具长的直立羽冠,眼下后方具红色块斑,颊部白色,颊纹黑色,喉部白色,两侧自下颈达各有一条黑色带纹,带纹后边缘转为褐色。上体、尾羽褐色,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,白色,尾下覆羽红色。虹膜褐色,嘴及脚黑色。亚种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带。雌鸟羽色似雄鸟,但黑羽均被替代为黑褐色。亚成鸟眼下后方黑色而无红色块斑,尾下覆羽棕色。叫声为响亮不断的叽叽喳喳叫声,两或三音节短而甜的哨音鸣声wit-t-waet;也作悦耳的prroop声。 前额至头顶黑色,头顶具高耸的黑色羽冠,眼后下方有一深红色羽簇,形成一红斑;耳羽和颊白色,紧连于红斑下方。后颈、背至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棕褐色或土褐色,有的标本具棕红色羽缘。尾暗褐或黑褐色,除中央1-2对尾羽外,其余尾羽内翈具白色端斑,并愈向外侧尾羽此白斑越向外翈扩大,直至整个端部。两翅覆羽与背同色,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,外翈略缀土或淡土褐色。颊、喉白色,且和颊部白色之间有一黑色细线,从嘴基沿颊部白斑一直延伸到耳羽后侧。其余白色或近白色,两胁沾浅褐色或淡烟棕色,胸两侧各有一较宽的暗褐色或黑色横带,自下颈开始经胸侧向胸中部延伸,且形渐细狭,最后中断于中央,形成不完整的胸带,尾下覆羽鲜红色或橙红色。 虹膜棕色、褐色、棕红色或深棕色,嘴、脚黑色。 大小量度:体重♂26-40g,♀28-43g;体长♂175-210mm,♀165-223mm;嘴峰♂12-15mm,♀12-15mm;翅♂80-92mm,♀81-98mm;尾♂83-99mm,♀81-100mm;跗蹠♂19.5-24mm,♀19-23mm。 3、红耳鹎的生活习性 留鸟。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雨林,也见于村寨附近的林缘和庭院,或江边灌丛。常结群活动,性活泼善鸣。喜栖于突出物上,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或叽叽叫。 食性:杂食性,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、果实、花和草子。尤其是榕树、棠李、石楠、蓝靛等树木和灌木果实。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、鳞翅目、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。 习性:性活泼,常呈10多只的小群活动,有时也集成20-30多只的大群,有时也见和红臀鹎、黄臀鹎混群活动。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。善鸣叫,鸣声轻快悦耳,有似‘布匹-布匹-布匹’或‘威-踢-哇’声音。通常一边跳跃活动觅食,一边鸣叫。 4、红耳鹎的喂养方法 红耳鹎的嗓音是比较出名的,新到家的红耳鹎叫声比较单一,饲养一段时间会有所改善,发情期的鸣唱会显得更动人。红耳鹎的生鸟可以在暗板笼中驯养一周,然后在画眉笼中饲养。 红耳鹎的主要饲料用苞料粉6份、黄豆粉1份、鸡蛋1份、鱼、肉浆2份搓合起来的粉料、蛋米(500克米文火炒黄、打入5只鸡蛋),青绿饲料选用苹果、香蕉、番茄、青菜等,适当供给昆虫。或者每天用黄豆面20%、玉米面50%、鱼粉或蚕蛹粉10%、熟蛋黄20%配成混合饲料喂养,再补充菜叶、瓜果、面包虫等。水盆每天加水两次,蛋米足量供应,粉料、青绿饲料上、下午分两次喂给,夏季防止变质,喂后1小时有剩余饲料及时清除。